Skip to main content
头部广告图片
  主页 > 中超

记者帮·问政会客厅丨浙江工业大学教师陈汉聪:顺势而为,让流动摊贩更好“安家”

2024-06-15 浏览:

新闻客户端记者 徐学春 通讯员 鲁凯歌

流动摊贩的管理,一直是一个“难题”。

一边是城市的繁华气息,一边是城市的“文明气息”,一边是需要生存空间的摊贩,如何取得平衡,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讨。

6月14日上午10点,“记者帮·政务会客厅”邀请杭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全国人大代表、高校专家做客互动直播间,集思广益,共商管理良策。(点击观看直播回放)

“流动摊贩的经营行为本身就具有流动性、风险性和矛盾性,对这类非固定的市场行为进行有效管理,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陈汉聪提到,当前,包括杭州在内的很多城市都在创新流动摊贩的管理方式,比如对摊位位置进行统一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冲突和矛盾,有效提升了城市氛围。

朝闻记者阮诗妮摄

针对流动摊贩统一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陈汉聪认为,要把流动摊贩现象放在整个社会生态中定位,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充分调动经营主体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近日,钱塘区试点临时经营点规范化管理。首批“亲民车”吸引151家商户报名,最终选定12家,中签率仅为7.9%。陈汉聪分析,“流动摊贩绝大多数都是自力更生的劳动者、奋斗者,他们比谁都更在乎自己摆摊的地方。如果能建立起流动摊贩自组织、自管理、有序发展的长效机制,就能用最小的管理动作,发挥最大的管理效果。”

陈汉聪还提到,流动摊贩并不与门店争生意,而是满足民众碎片化、个性化的需求。比如小摊让市民下班后有地方吃宵夜,夜市则为游客提供更多休闲娱乐选择。

“打造多元化场景,管理部门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执行力,搭好舞台、做好服务、把空间开放给群众。”陈汉聪建议,除了美食摊位,还可以组织夜间音乐演出、街头体育活动,让市民从线上走到线下、从家走到旅游景点。要开放组织更多公共文化空间,与社会组织、民间组织、市场主体、各类学校、各类机构建立联系,在繁荣夜间经济的同时,构建美好的城市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