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头部广告图片
  主页 > 中超

按摩、针灸、护目仪……泛滥的“救眼神器”,是防控近视还是收割焦虑?

2024-06-15 浏览:

吴福梅 潮新闻客户端实习记者

“逆转真性近视,彻底康复,摘掉眼镜!”“提高视力100%,让天下没有近视儿童!”“眼睛清了,视力提升了,惊喜不断!”……近年来,近视低龄化、重度化、普遍化的趋势愈加明显,为迎合家长防控近视的迫切心理和焦虑情绪,号称“近视杀手”的产品层出不穷。

脉冲按摩、中医针灸、护眼仪、近视眼贴、智能训练仪……“护眼仪”琳琅满目,有的价格不菲,但不少家长还是抱着一丝希望,带着孩子四处试用。

一名儿童正在测试视力。图片来源:CCTV新闻

浙江大学眼科医院副院长、浙江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金秀明表示,迄今为止,医学界尚未明确证实有“治愈近视”的方法,市场上一些不良商家利用家长的焦虑情绪,打着“治愈近视”的旗号兜售某种概念,向民众收取“智商税”,但事实上并不能达到“防控近视”的目的。

艾灸40分钟,视力能提高一行吗?

市场上充斥着“护眼设备”

“听朋友说他女儿有一种治疗方法很有效,肉眼视力提高了,就去了解了一下。”今年3月,刘利(化名)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带着近视的儿子来到一家号称可以“提高肉眼视力”的视力保健机构。

店内墙上挂着一张价格表:裸眼视力300-450度,价格5980元;裸眼视力450-600度,价格7980元;650度以上需要定制,价格更高。店主称,价格中已包括按摩器、脑电波仪、倒车镜等仪器费用。此外,眼针治疗需另收费,10次398元,30次998元。

视力保健用品价格表。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焦虑防御机制有哪些_广泛焦虑治疗_

工作人员在推荐训练时声称,每个来训练的孩子的肉眼视力都有所提高,并表示这种训练需要长期做才能保持效果,就像保养一样,一周一到两次就行。

“训练”过程就是按摩和艾灸,艾灸时还需要佩戴脑电波监测仪,“训练师”在仪器屏幕上看到动画片,整个过程大概需要30-40分钟。“所有步骤做完后,我儿子又测了一次视力,发现他已经走了一排。”

刘莉告诉潮报记者,在经历过一次之后,她最终没有购买该服务套餐,“因为后来发现视力已经恢复正常了,感觉就是个骗局,而且价格那么贵。”

当前近视防治市场上不乏此类广告,如一年期“视力训练卡”售价1.68万元、号称“恢复视力正常”的20次中医按摩售价8880元、智能训练仪租赁45天售价2980元,另需支付5000元租金等。

艾灸现场。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潮报记者发现,目前宣称能治疗近视的“神器”主要有以下几种:针灸、按摩等中医方法;近视护眼仪、智能训练仪等设备;眼霜、近视贴等产品。面对五花八门的“护眼神器”,很多家长和刘莉一样,感到迷茫和纠结:到底有没有用?要不要试一试?

金秀明告诉潮报记者,到目前为止,医学界尚未明确证明有一种方法可以“治愈近视”,市面上各种“护眼仪”大多是“智商税”,并未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也没有科学数据验证其实际效果。

国家卫健委官网“你问我答”专栏也对此明确回应:真性近视是无法通过仪器、训练等方式恢复的。仪器训练之所以提高视力,可能只是心理物理反应的改变;或者仅通过训练提高肉眼视力,屈光度数并没有改变,不能阻止近视的快速发展。

“神奇效果”背后,是不断的小动作

许多案件涉及虚假广告

广泛焦虑治疗__焦虑防御机制有哪些

在这些“护眼小玩意”背后,还有不少忽悠顾客的花招。为了让顾客误以为自己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一些不良商家会通过一系列“小动作”,如在体验视力测试前后悄悄改变站距,或在测试前后悄悄调节室内灯光等,用精美的言辞营造出短期内视力“提高”的假象。

金秀明分析,即便没有这些“小动作”,商家在用户体验过程中不断的“洗脑”,也会起到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再加上眼部疲劳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会让部分用户觉得还是有些用处的。“归根结底,从近视的原理上讲,眼球的轴长和曲率是不可能通过针灸按摩或者仪器训练立刻改变的,最多只能起到缓解眼部疲劳的作用。”

而对于一些形似望远镜的智能训练设备,金秀明认为,其原理经不起推敲:当我们的眼睛实际上随着物体移动时,是可以放松和调节的。这类产品屏幕上的景物虽然有远有近,但其实是3D视觉的效果。“难道我们指望看3D、4D电影能防近视吗?”

视力表。图片来源:CCTV新闻

近年来,喂光仪也成为近视防控市场的宠儿。潮新闻记者调查时发现,有喂光仪相关商家声称,使用后97%的人近视得到控制,不再增加,60%以上视力下降、好转。但其安全性一直饱受争议。金秀明表示,业内不少专家对这款产品的功效和安全性存有疑虑,“还需要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其功效和长期使用的安全性。”

此外,据潮新闻记者观察,市面上各类“护眼利器”的广告词中,常常出现“神药效果”“保证治愈”“度数修复”等字眼,业内人士指出,这涉及虚假宣传。

早在2019年3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要求在现有医疗技术条件下无法治愈的近视,从事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的机构或个人要严格执业、依法操作,不得在近视矫正的对外宣传中使用“治愈”“恢复”“降低度数”“治愈近视”“近视克星”等表述,误导近视儿童青少年和家长。

市场“小作坊”背后

“近视焦虑”不容忽视

不可否认,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近视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普遍。据国家卫健委2020年数据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小学生近视率为35.6%,初中生近视率为71.1%,高中生近视率为80.5%。我国总体近视率现已呈现低龄化、高发化的趋势。

_广泛焦虑治疗_焦虑防御机制有哪些

小孩在做眼保健操。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家长的近视焦虑明显来得更早了。”金秀明说,以前家长担心孩子是否近视、近视加深的速度有多快,现在孩子还没近视就开始担心了。“很多孩子六七岁就被家长带到医院,家长不停地询问孩子剩余视力储备、眼轴长度。”

金秀明告诉潮报记者,孩子出生后,眼睛会处于远视屈光状态,这个屈光度数就是视觉储备值,一般新生婴儿视力在100~200度,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视觉储备值会逐渐下降至0度,“视觉储备可以抵抗近视的发生。”

家长对于防控近视的热切与焦虑,也为所谓的“保眼法宝”的滋生提供了沃土。

金秀明认为,目前防控近视市场上“法宝”多种多样。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生活方式改变等各种客观因素,近视人群确实在增多;另一方面,近视问题越来越引起家长的关注,甚至引发焦虑。“同时,对于企业来说,也想利用家长的焦虑情绪分一杯羹,通过兜售一个概念或者一个噱头,让民众交‘智商税’,实现商业目的。”

“OK 镜片”。图片来源:firsteyecaredfw.com

那么,面对市场“劣币”横行,防控近视真正有效的手段有哪些呢?

“毫无疑问,远离书本或屏幕、多做户外运动是最好的防控方法,能有效帮助缓解眼疲劳、扩大视野。”同时,金秀明也表示,如果确实出现了近视,有一些干预措施,比如周边离焦镜、角膜塑形镜(俗称OK镜)、阿托品眼药水等,都是目前公认比较安全有效的防控方法。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产品,控制近视度数进一步加深、发展为高度近视。

“但总体来说,这些方法并不能‘治愈’近视,只能起到控制作用。而且无论用哪种方法,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测和专业咨询。家长们不要过度焦虑,被一些‘小作坊’的宣传所欺骗。”金秀明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