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头部广告图片
  主页 > 亚冠

逸出中专普高之别,姜萍能否撼动更多成规

2024-06-16 浏览:

近日,来自江苏省涟水县中等职业学校的17岁女孩蒋萍以第12名的“惊喜”成绩闯入全球数学竞赛决赛,成为该竞赛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决赛的中职学生。

毫无疑问,蒋平能脱颖而出,是因为“中专生”这个标签。众所周知,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很难把中专生和“学术大师”联系在一起。在整体学术水平上,至少在学术研究层面,中专很难算得上成功。但蒋平能在与众多国内外名校学生的竞争中取得优异成绩,不可能不让人惊讶。

民众自然会问,为什么江平没有去读普通高中,而是去读中专?

这也引发了人们的讨论兴趣。有人似乎想从中抽取一些“励志”和“鸡汤”的成分,想证明中专生同样可以成就大事,人们没必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也有人反思了普通高中的教育模式:江平为什么出现在中专而不是普通高中?是不是普通高中重视各科成绩而不鼓励专业特长的高强度学习压力会压垮江平?

客观地说,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是平行的教育模式,各自适合不同学生的天赋和特点,特别是在强调普教融合的今天,没必要强化二者的对立。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江萍来说,她已经走出了中学教育的轨道,在她的案例中讨论普通高中与中专的区别,其实意义并不大。

据媒体报道,她有一位导师,是江苏大学数学专业硕士毕业生王润秋,王润秋也参加了此次比赛,今年排名全球第125位。王润秋对她的训练远超同龄人——钻研大学教材,甚至研读《偏微分方程》的英文原版。她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学习数学。这远远超出了中职或普通高中的范畴,而这两类教育很难提供这样的环境。

可见,江萍确实是一个天才——这不仅体现在她的能力上,还体现在她强大的专注力上。可以想象,大多数中学生大概很难想象自己还能取得多大的学业成就,但江萍似乎完全不受这种内耗的影响,表现出了很强的自发性。因此,仅仅以中学生的水平来看待她是远远不够的。其实,现在更值得关注的是如何为她续写后记,如何避免埋没一个天才?

江平事件被爆出后,不少高校趁机在社交媒体上打出江平新闻标签,宣传自己的数学专业,却很少提及江平能否被录取。一些学校在采访中也表达了难处,仿佛“打破规则”涉及很多程序问题,打破现有的规章制度没那么容易。

如今,问题又抛到了学校身上,既然江平已经展现出了不被“枷锁”“纪律”“偏见”束缚的能力和抱负,学校有没有勇气这么做?

当然,最终去哪里还是江平的选择,而目前江平可以报考的常熟理工学院也展现了善意,称“学校会尽力帮助你实现梦想”。这当然是一条好的出路,但通过江平这样一个特殊案例,打破更多既有的陈规陋习,让更多专业人才有更多选择,才是人们更愿意看到的。

这也让我想起2009年复旦大学出土文献古文字研究中心录取蔡伟为博士生的时候,蔡伟当时38岁,是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黄包车夫,毕业后进入安顺学院工作。知识改变命运,没有比这更生动的写照了。

希望江萍也能拥有真正适合自己兴趣、志向和能力的更广阔未来。某种程度上,尊重天才意味着尊重努力,尊重与众不同的人。如果江萍有更好的出路,不仅是对天才的褒奖,也是对所有人的一种鼓励——只要努力,就会有“不按套路”的机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