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头部广告图片
  主页 > 英超

安徽:一栋“跨界”楼里的科技改革“合唱”

2024-06-27 浏览:

“刚接到卫星有效载荷研制责任书时,大家都心存疑虑。”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光所光学遥感中心副研究员罗东根笑着说,“短短几年,我们团队研制的17个有效载荷已经飞上太空。”

正是科技体制改革,为罗东根和他的团队提供了支撑。

2018年,“交叉学科研究大楼”在安徽合肥西郊科学岛落成,不同造型、不同色彩的立面像积木一样拼凑在一起,正如这里进行的改革实践,让科研人员可以“混搭”,让科学研究实现“跨界”。

交叉学科研究大楼外景。(新华社摄)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院长刘建国告诉记者,科学岛重组科研体系,将10个科研单位整合为7个,并依托交叉学科研究大楼,开展跨机构、跨设施、跨学科的制度化研究。

罗东根和他的同事在这栋楼里组建了正式的团队,聚集了50多位来自不同学术背景的同事。

火箭发射过程中震动很大,如何让仪器保持“静止”?力学专家出谋划策;在太空中,温度变化、辐射影响、杂散光干扰等影响仪器正常工作,光学专家大显身手;在遥远的距离,仪器如何独立完成观测过程?电子专业团队大显身手……

这是光学遥感中心展厅一景。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松散的科研力量、重复的科研目标集中到一栋楼里,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让我们可以专心为繁星点睛。”罗东根感慨说,他们有院长基金等专项资金支持,科研经费使用灵活。还鼓励与企业合作创新,与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转化中心。同时,不断引进多学科优秀科学家,加强高层次人才互动。“短短几年,我们团队规模就扩大了近一倍。”

一栋建筑、一座岛屿、一个角落,映射出全貌。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已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应有之义。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科技项目管理等配套政策制度,开展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建立“中科硅谷”等创新平台……安徽科技体制改革要顺应时代要求,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大科学装置和企业协同创新,构建“政产学研金服”一体化创新生态系统。

从农村改革发源地到如今科技改革策源地之一,安徽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实现了新跨越。数据显示,2023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仍稳居全国第七位,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记者陈诺)